『译者序:世阿弥“花风幽玄”的美学 https://shimo.im/docs/473QMyBwjmf7La3w/ 』
▷风姿花传
▷至花道
▷能作书
▷花镜
▷游乐习道风见
▷九位
▷拾玉得花
▷申乐谈议
世阿弥(1363—1443)是日本古典戏剧样式——“能乐”的集大成者,他在中晚年时期写给其艺术继承人的关于能乐创作、演出、观赏、传承等问题的一系列“秘传”(又称为“秘传书”),在东方传统戏剧理论史上独树一帜,自成系统,不仅具有戏剧理论的意义,也具有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价值。世阿弥将普通名词“花”用作基本概念,以花的自然特性来论述能乐的美感特征,又以“风”及若干“风”字词组来描述能乐艺术种种复杂的动态变化,“花”与“风”一静一动,达成空间性与时间性的一横一纵,合称为“花风”。“花风”最完美的结合就是“花风幽玄”或“幽玄”。世阿弥用“幽玄”这个汉字概念来描述能乐作为“神乐”(申乐)的神圣性、艺术高深度与超现实之美。
——「译者序」
“放下”之“能”乐属于军体的一种延伸,以“碎动风”演技为风格特征。主角为“自然居士”或称“花月”,还有男“物狂”或者是女“物狂”。这种能乐的风格有所差异,但都使用“碎动风”的演技。
这种“能”的一般写法是:配角登场为序段,在鼓乐声中,“放下僧”盛装出场,走到桥廊处朗声吟诵韵白,韵白为古代和歌或其他名句均可。要让观众清晰可闻。在富有情趣的词句中,韵白夹杂普通的台词,共七八句,然后一声亮嗓。
“放下能”的模拟表演,在桥廊处就要使远处的观众看清,吟诵与唱腔要特别富有感染力。“能”的作者明白了这一点,就要在创作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能够让演员发挥其演技。从“序”的韵白开始到唱腔,句数不要多,表现要简洁流畅,长度与普通曲目的“序”的音曲相仿即可。然后,是主角与配角的对白问答,多为讲理争辩。在论辩四五个回合之后,安排高声吟诵十句左右,作曲的风格要尽可能轻快。然后从舞到曲舞是第三段,剧情表演要富有波澜和起伏。到了最后的“急”的部分,要巧妙安排“早节”与“落节”,取得色彩斑斓、摇曳多姿的效果。
在“放下能”中,剧情有时是父母与孩子失散后相逢,有的是寻找到失散的夫妇或兄弟,以此为最终结局。因为是这样的剧情,在“破”的部分的第三段要设计全剧的高潮,最后以议论问答结尾。在亲子、兄弟重逢的场面中,要表达出激动而泣的心情,并以此结束全剧。这种“能”,大体上与“物狂”的舞台效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