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一章 浮世之绘】

从17世纪末开始,日本文化中心从古老的京都逐渐转移到幕府所在地江户,日本美术的特征亦自崇尚图案化的装饰意匠演化为以市井为舞台、以民生百态为题材的风俗描绘,浮世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浮世绘可解读为“虚浮世界的绘画”,以世俗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因与出世超脱相对,喻入世行乐、人生如过眼烟云之意。几乎所有的浮世绘画师都对当时的流行风尚投以强烈关注并有所反应,同时在表现技法上不断翻新花样。浮世绘有手绘和水印木刻版画两种类型,但现在所说的浮世绘一般指后者,浮世绘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也来自版画的形式,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版画上。

开天辟地“一枚拓”

菱川师宣初到江户时,虽然也接触到日本传统绘画的狩野派、土佐派等,但作为平民画师,对他影响更大的还是风俗画和其他各式各样的民间画风。菱川师宣在1672年(宽文十二年)第一次出版了署名绘本《武家百人一首》,描绘的是历史上百名武家歌手的坐像及其歌作与注释,人物与文字各占一半画面。这本出版物也是平民画师第一次出版署名绘本,被认为是浮世绘画师历史性地登上社会舞台的代表作。

武家百人一首
菱川师宣
1672年
墨拓绘本一册

在木刻插图出版界一举成名的菱川师宣,开始涉猎更多的题材。从花街柳巷到歌舞伎演员宣传册,从风景名胜到古典故事,从美人图到风俗画,他的作品《大和绘大全》《美人图大全》等风俗画绘本在江户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上野花见之体 花见之宴
菱川师宣
墨拓绘
42.5厘米×27.8厘米
17世纪80年代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关注

菱川师宣所作绘本的特点是大画面,基本上跨页对开,文字被压缩到上方五分之一左右的位置,形成了与传统版画截然不同的风格。有史以来插图从属于文字的传统形式被颠倒过来,版画成为出版物的主要内容。木版画的粗犷线条与明快的黑白对比,细致入微的手法很好地传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包括男性的力量与动感、女性的娇柔与妩媚,成为反映当时社会风俗的传神之作。充满活力的江户民风是来自京都的传统版画所无法表达的。因需求量骤增,菱川师宣不断应约为各家出版商绘制画稿,声名渐大,成为浮世绘以水印版画形式制作的先声。
为了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菱川师宣在摆脱了画面对文字的依赖之后,很快又将画面从册装图书的形式中彻底独立出来,创造了单幅版画,日语称为“一枚拓”,这是浮世绘的基本样式。浮世绘与传统绘本及小说插图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是单幅版画。菱川师宣的浮世绘基本上都是多幅系列,大部分为12幅一套,日语称为“组物”,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册页,这种形式也为后来的浮世绘画师们所沿袭。

吉原之体 扬屋大寄
菱川师宣
墨拓笔彩
41厘米×27.4厘米
17世纪80年代
私人藏

菱川师宣制作于天和年间(1681—1683)的《上野花见之体》和《吉原之体》是他较早的单幅系列版画。上野和浅草两个地区是江户时代平民文化的摇篮,也吸引着全国各地进京的游客。这里是浮世绘的故乡,江户隅田川流域周围的平民日常生活场景很多都由浮世绘描绘出来。《上野花见之体》系列共13幅,从不同场面全景式地描绘了樱花胜地上野的赏花情景;《吉原之体》是以当时的色情业区吉原风俗为题材的系列,以单幅版画的形式刻画了吉原地区从山间野趣到市井生活的场景。菱川师宣吸收大和绘柔丽的线描手法,使以往版画的僵硬线条变得飞动且富有弹性。为了满足富有阶层的需求,菱川师宣还将部分版画用彩笔手工上色,为后来多色套版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是早期描绘平民文化的浮世绘代表作。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