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二章 美人画】

美人画是浮世绘最主要的题材,浮世绘美人画可以分为江户初期与中期之后两大阶段。江户初期以民间风俗为主的美人画注重表现生命活力,中期之后逐渐趋于类型化,表现出某种色情的媚态。浮世绘美人画是典型的唯美世界,是在画师的理想化样式中展开的创造。总体而言,如果略去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发型、服装及动态,人物形象几乎千篇一律,“总是程式化的、非个性的,并非哪一位具体人物而是一种类型”。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同一个画师的作品中,而且在同一流派乃至同一时代的画师中都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追随不断变化的大众趣味和时代风尚导致浮世绘美人画形象的模式化与共通性。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指出:“日本女性在一千年以上的绘画史中,三次成为重要主题,三次成为与男性抗衡的主角,即平安时代表现贵族女性的绘卷、德川时代初期以京都为中心描绘平民女性的风俗画,以及江户时代表现艺妓舞女的浮世绘。”

关注

柱时钟美人图
西川祐信
绢本着色
88.5厘米×31.4厘米
18世纪前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京都画师西川祐信(1671—1750)对江户浮世绘产生了重大影响。浮世绘又称“江户绘”,顾名思义是在江户地区发展起来的。由于京都早于江户半个世纪之前就有了发达的出版业,京都所在的日本关西地区被称为“上方”,因此京都的浮世绘也称“上方浮世绘”,有一批活跃的画师,西川祐信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川祐信出生于京都的医师家庭,曾拜狩野派画师狩野永纳习画,并学习过大和绘。他于元禄后期为京都出版商八文字屋的浮世草子等出版物绘制了大量插图,他的成名作是1723年(享保八年)出版发行的上下两卷风俗绘本《百人女郎品定》,生动描绘了不同类型、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上卷从女天皇至百姓民女,下卷主要描绘游廓的妓女和艺妓,社会各阶层妇女在他笔下流露出抒情的浪漫气氛。该绘本以丰富的内容全面表现了京都女性的服饰、发型和生活习俗,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并对后来的浮世绘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确立了西川祐信在京都浮世绘界的地位。此后,他在以绘本制作为主,还创作了大量精美的手绘浮世绘。
西川祐信的画风以神态安详的丰满女性造型和飘逸轻柔的墨线勾勒为特征,与充溢着动感的江户浮世绘人物造型形成鲜明对照。尤其是他的手绘浮世绘有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更显示出雍容华贵的品格,华丽的服饰与秀美的形象浑然一体,与人物相映成趣的背景描绘体现出画家精深的绘画修养,代表作有《柱时钟美人图》。另一幅作品《宫诣图》表现母亲为新生儿参拜神宫的场面,侍女手持的灵芝表明这是婴儿出生后首次参拜出生地的守护神社,富于变化的和服纹饰是西川祐信作品的精彩之处,许多画师甚至模仿他的人物造型和构图。由此,18世纪中叶的江户浮世绘多少都透露着昔日未有的诗意,开始出现落落大方的抒情氛围,在健康美的表现之上添加了几许纤细的优雅美。可以说18世纪80年代(安永至天明年间)江户浮世绘的迅速革新,兼具古典绘画和文学修养的西川祐信功不可没。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