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二章 美人画】
美人画是浮世绘最主要的题材,浮世绘美人画可以分为江户初期与中期之后两大阶段。江户初期以民间风俗为主的美人画注重表现生命活力,中期之后逐渐趋于类型化,表现出某种色情的媚态。浮世绘美人画是典型的唯美世界,是在画师的理想化样式中展开的创造。总体而言,如果略去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发型、服装及动态,人物形象几乎千篇一律,“总是程式化的、非个性的,并非哪一位具体人物而是一种类型”。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同一个画师的作品中,而且在同一流派乃至同一时代的画师中都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追随不断变化的大众趣味和时代风尚导致浮世绘美人画形象的模式化与共通性。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指出:“日本女性在一千年以上的绘画史中,三次成为重要主题,三次成为与男性抗衡的主角,即平安时代表现贵族女性的绘卷、德川时代初期以京都为中心描绘平民女性的风俗画,以及江户时代表现艺妓舞女的浮世绘。”
铃木春信的的名字却与浮世绘的革故鼎新一起,被历史所记忆。铃木春信画号思古人、长荣轩,“思古人”显示出他对古典的向往。他笔下的美人画别具一格,恍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邻少女,个个体态轻盈,传达的是属于青春的脉脉感伤,不同于以吉原花魁为主角的美人画,被称为“春信样式”,其中又有两种不同的风貌:其一是取材于古典和歌表现当世风俗,流露出受宫廷审美意识影响的优雅余韵;其二是描绘纯真爱情和市井生活,散发着市民清新快意的情感。
铃木春信擅长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见立绘”,“见立”意为“变体”,原是俳谐用语,将原有事物引申为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事物,用以吟词填句。见立绘即参照前人画意或图式来进行新的创造,隐喻两者之间的微妙关联与差异。理解见立绘的前提是观赏者必须具备典故的常识基础,能看出其中隐喻的奥妙,才能品味到置换的巧妙与机智。浮世绘美人画从菱川师宣开始,大多表现当下妇女风俗。见立绘则以丰富的创意和多样的题材为人们所喜爱。因此,见立绘也可译为“典故画”或“指涉画”。浮世绘的见立绘大多源自中国与日本的古代故事或传说,代之以当时的社会风俗或美人姿态。铃木春信的用典立意和图式既受中国传统美学影响,又以日本现世生活为题材。画中暗藏的视觉渊源,乃是中国古典绘画的构思和布局。
铃木春信作于18世纪60年代的红拓绘《风流装扮七小町》系列是他早期的见立绘,以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美貌女歌人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详)的七个传说为题材,将其演绎为时尚的美人画。优美的画风、机智的主题处理体现出富有魅力的春信样式,是红拓绘向彩色套印版画转换期的纪念性作品。日本古代六歌仙之一小野小町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美女。因而“小町”也成为美女代名词,如同中国的西施。关于她的七则传说通称“小野七小町”,为历代能乐谣曲戏剧所演绎。
巨川与另一位俳号莎鸡的富商阿倍八之丞正宽(1724—1777)一起向铃木春信订购绘历作为私人礼物,并对画面设计、色彩配置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也有其他人向铃木春信定制绘历,《夕立》(意即雷阵雨)就是铃木春信所作绘历的精品,随风飘舞的晾晒物上的纹样图案被设计成“ワニ”(即“明和二年”的日文假名写法)以及“大二三五六八十”,由此可知这是标记明和二年大月的绘历。画面左侧所注“伯制工”和朱印“松伯制印”即订购者的名字,右下方则注明“画工铃木春信 雕工远藤五绿 摺工汤本幸之”(“摺”即拓印的“拓”)。这是为数不多的留下雕工和拓印工名字的浮世绘画面。
《从清水寺高台上跃下的美人》也是铃木春信的绘历精品之一。日本民间自古以来有着为了治愈疾病、祈愿恋爱成功或发誓完成某个使命,要从高处跳下的风俗;清水寺是京都古寺,其中的一处高台逐渐成为比喻这种风俗的地点;即使在今天,为了表示某种决心,也会发誓说“从清水寺的高台上跳下”。画面中从高处跳下的年轻女子就是为了祈愿恋爱成功,她手持特制的雨伞以保护自身安全,随风飘舞的衣服的贝壳图案中蕴含着“大二三五六八十”的字样设计,就是表示当年的大月。
绘历禁止买卖,只能以交换的形式在民间流通。绘历交换风潮愈烈,则画作愈加绚丽精致;多色套印工艺因此愈加完备成熟,表现手法愈加丰富多彩。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有出版商开始收购拓印后弃置的质量上好的绘历雕版,挖去订购者署名及月历后作为普通版画再次拓印出售。尤其是绘历的热潮在明和三年初结束之后,许多出版商注意到了这些留存下来的拓印品,于是,挑选那些相对较好的画面,挖去月历部分和订购者的名字,并改变色彩,作为商品出售,成为江户的新特产,由此敲开了浮世绘光彩斑斓的艺术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