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歌撰恋之部 深忍之恋
喜多川歌麿
大版锦绘、红云母地
38.8厘米×25.4厘米
1793—1794年
巴黎 吉梅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1793年(宽政五年)前后是喜多川歌麿画业的黄金时期,茑屋重三郎在图谋重振家业之际,与喜多川歌麿联手推出了迎合时尚的浮世绘美人画新样式,这就是被称为“大首绘”的美人胸像乃至头像。这种手法原本用于描绘歌舞伎演员像,刊行于1785年(天明五年)的《绘本色好乃人式》的插图是最早的歌舞伎大首绘,喜多川歌麿将其引入单幅版画的制作,将通常的全身美人像构图拉近至半身乃至头像特写,体态描绘与技法运用合乎社会时尚理想,这也是喜多川歌麿对浮世绘美人画的最大贡献。
喜多川歌麿于1793年发表的《歌撰恋之部》系列是浮世绘美人画的划时代之作,进一步将构图推向极致,人物头像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首绘”。“歌撰”一词是“歌仙”与“撰写歌词”的合并;“恋之部”则是歌集中有关恋歌的合集,“部”意为“集”,从标题到副标题等整体构思上亦可见对平安时代的和歌集中恋歌主题的现代转换和引用。《歌撰恋之部》通过表情与动态的极细微差别表现不同女性的恋爱感觉,将大首绘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歌撰恋之部 物思恋
喜多川歌麿
大版锦绘、红云母地
38.2厘米×25.6厘米
1793—1794年
巴黎 吉梅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见立忠臣藏十一段目
喜多川歌麿
大版锦绘(二联画之一)
约1795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喜多川歌麿在《歌撰恋之部》系列中一改“清长美人”的窈窕全身像,代之以袒露的肌肤,极力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色彩结构简练,省略了间色和繁复的线条与背景,并使用云母拓的手法营造华丽气氛,潜心经营构图而使画面空间更加活跃。人物神情微妙而含蓄,些微颓废妖冶的氛围既具创意又不落艳俗,摆脱了过去版画中重视整体表现而忽视细节深化和心理表现的模式,以新的时代感觉描绘表情细腻的美人像。
概而言之,《歌撰恋之部》将以往浮世绘侧重于女性的风俗介绍以及姿态与服装的描写转向对女性自身美的理想化表现,通过夸大美女的面部表情和动态,突出微妙的心理与感情差异,并将其作为表现主体,生动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其中《物思恋》一幅可谓经典,从发型和剃眉等细节可见画面人物为已婚者,略带迷茫的目光和纤柔的手势准确传达了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思物之恋”成为微妙恋情的最好注脚。“并非单纯表现形态的均衡与轮廓美,而是进一步追求人性真实和内在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