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歌川国贞的一大贡献还在于开创了“源氏浮世绘”的题材。1829年,江户时代大众文学作者柳亭种彦改编、歌川国贞插图的合订本《偐 紫田舍源氏》,以江户时代的风俗替换挪用《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和场景,一上市就成为畅销书,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源氏热潮,甚至对歌舞伎的剧目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偐”即“赝”,“偐 紫”意为模拟作者紫式部,“田舍”即乡下,自嘲为伪劣、卑俗之物。虽沿用原著的人物名字,但故事情节却脱胎换骨,转移到室町时代的劝善惩恶的故事。《偐 紫田舍源氏》到1842年为止共发行了38篇,因柳亭种彦去世无疾而终,但由此兴起的源氏热潮一直持续到明治初期。歌川国贞也持续画源氏绘,总计超过1000幅。“源氏”浮世绘严格说起来都是以《偐 紫田舍源氏》为题材。
皐月即五月,《皐月》的点题之笔是右下角正在给水塘里的鲤鱼喂食的一位女子,水边开满了菖蒲花。菖蒲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中国的端午节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后来和“鲤鱼跳龙门”的民间故事融合成祈愿男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仪式。五月五日这天,武士家庭把挂有家纹的旗帜等武家装饰摆在门口庆祝。平民从江户中期开始用悬挂鲤鱼旗代替武具,鲤鱼旗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寄托父母期盼孩子勇敢坚强的愿望。
源氏十二月之一 皋月
歌川国贞
大版锦绘
73厘米×35厘米1856年
京都浮世绘美术馆藏
三联画缩缅绘《源氏上栋之景》由歌川国贞和二代歌川广重(1826—1869)合作,国贞画人物,广重画风景,以“当世风”源氏绘的形式表现江户时代的风俗。“上栋”即上梁,是慰劳工匠和祈祷工程顺利、居家平安的仪式。画面左侧背景可见举行仪式时在梁木上朝着鬼门的方向插上驱魔装饰物“币串”和“破魔矢”,神道教认为东北方向为鬼门,相反方向的西南方为后鬼门,都是万事忌讳的方位。“币串”的原型为神社祭典物品“御币”,是将奉献给神的白纸或布帛串起来的造型物。“破魔矢”是作为正月的吉祥物和神具在神社、寺院被授予的箭。讲究的人家还会举行真实的射箭仪式,象征除恶消灾。画面上的人物正在准备祭坛上供奉的年糕、蔬菜、谷物、神酒、洗米、盐等。
源氏上栋之景
歌川国贞、二代歌川广重
大版缩缅绘
58厘米×26.5厘米
1864年
私人藏
缩缅是用平织工艺织成的绢布,表面有细微的凹凸感,是高级和服的面料。缩缅绘是将拓印好的浮世绘卷在棒子上,反复挤压搓揉,使之产生细密的皱纹,类似缩缅绢布,手感柔软。纸张也因此缩小四分之一左右,色彩更加鲜艳。19世纪末,缩缅绘大量出口到欧洲,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