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歌川国贞堪称当时浮世绘界的领袖人物,描写“江户仔”生活的第一人。他的人气甚至超过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和歌川国芳,可以说是将江户生活以生动的视觉形象传递到现代的浮世绘师。在他的笔下,有享受四季变迁的人们,也有品尝料理、演奏乐器、宠猫的人们,还有讲究时尚和流行妆容的女性。在歌川国贞的作品里,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服装穿戴鲜明地浮现出来。
《星之霜 当世风俗》是歌川国贞具代表性的一个七幅系列,其时他正值年轻,张力十足,经验的积累和技法的熟练,可以说是理想艺术境界时期的产物。
《星之霜 当世风俗 行灯》是这个系列最精彩的一幅,画面上的女子身穿深红色睡衣走出榻榻米,拨动行灯的灯芯。淡墨色的手影效果和用羽化技法表现出行灯的光线,也是浮世绘技法开始出现的现代之光。另外,在美人的领子上特意署着歌川国贞的画号“五渡亭”,令人揣测也许是送给熟识的妓女的礼物。美人的服装图案日语称为“绯鹿子”,是在丝织物上使用多种捆扎技术进行染色而成,因类似鹿身上的纹样,也称“鹿子染”,最早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由于是非常费工夫的纹样,在江户时代也曾被作为奢侈品而受到限制。现在主要作为高级和服的制作技术,在京都生产的丝绸上施以鹿子的布料被称为“京鹿子染”。
《星之霜 当世风俗 蚊帐》描绘了夏夜民女用纸捻在蚊帐里熏蚊子的情节,打开的折扇上面还有两条备用的纸捻,蚊帐外面摆放着行灯,席子上还有画着歌舞伎演员像的扇子,周到的细节和人物的认真表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江户时代日本平民的生活习俗。
《江户自慢》系列由充满季节感的美人画构成,每幅画面都配置了江户一年中仪式活动的夏秋季景物的画中画。日语“自慢”即自夸、骄傲、得意,标题的意思就是对江户生活的赞颂。《江户自慢 五百罗汉施饿鬼》一幅将天恩山五百罗汉寺的三匝堂作为画中画。五百罗汉寺创立于1695年(元禄八年),位于今天的东京都目黑区。每年七月一日至除夕,这座寺庙会举行“施饿鬼”法会,为无人祭祀的死者做水陆道场,超度众生,尤其十六、廿一、廿五日和除夕是大施饿鬼日,参拜者拥挤不堪。阴历七月,正值盛夏,母亲在独特的穹型蚊帐里为婴儿哺乳,充满温馨的平民家庭生活气息。蚊帐的纵横线运用版画的叠加拓印技法,也是画面的点睛之笔。
江户自慢 五百罗汉施饿鬼
歌川国贞
大版锦绘
37.2厘米×25.6厘米
1819—1821年
千叶市美术馆藏
星之霜 当世风俗 行灯
歌川国贞
大版锦绘
38.1厘米×26.2厘米
19世纪前期
东京 静嘉堂文库藏
星之霜 当世风俗 蚊帐
歌川国贞
大版锦绘
38.1厘米×26.2厘米
19世纪前期
东京 静嘉堂文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