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歌川广重于1837年(天保八年)前后参与制作了《木曾海道六十九次》系列。木曾道(即中山道)是江户时代的五大通道之一,由江户出发北上西去,经中部山区在关西的草津与东海道连接,沿途多为崎岖山路。当年成功出版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的出版商保永堂于1835年(天保六年)以木曾道为题材,请溪斋英泉绘制系列版画,以沿途69个驿站为主题。但溪斋英泉因故于1837年中止绘制,代之以歌川广重继续进行。两位画师先后合作,清晰表现出各自的不同风格。较之溪斋英泉着眼于人物刻画,渲染浓厚的生活气息,歌川广重的画面则显得落寞与沉静,重在传达旅途的空寂与人生的哀感。
江户近郊八景 玉川秋月
歌川广重
大版锦绘
36.9厘米×24.9厘米
1837—1838年
东京 太田纪念美术馆藏
京都名所之内 岚山满花
歌川广重
大版锦绘
35.5厘米×22厘米
1837—1838年
东京 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洗马》是这个系列中的经典,洗马位于今天的长野县盐尻市,因武士将军木曾义重及家臣曾在此洗刷坐骑而得名。画面表现的是洗马驿站西侧的奈良井川,满月下薄云如纱,夜色阑珊,运送薪柴的小舟与木筏顺流而下,墨版与蓝色的羽化拓印渲染出感伤愁情,“是自然与广重浑然一体的屈指可数的名作”。
《六十余州名所图会》是歌川广重以日本各地名胜为题材的系列,制作于1853年(嘉永六年)到1856年(安政三年)期间。江户以及五畿七道的68个令制国,每国各1幅共69幅,加上目录1幅,共计70幅。全部画面采用纵长构图,以有意放大前景协调远近空间,大胆的修裁等手法使画面构成别具一格。其中《江户 浅草市》一幅的“浅草市”是江户时代每月在浅草寺举办的定期集市,年末的最后一场称为“岁市”,在十二月十七、十八日举行,主要贩卖新年草绳、神龛和羽子板等正月用品,也有食品和一些日常杂货。羽子板在日本历史悠久,从室町时代开始就是一种游戏道具,后逐渐衍变为驱邪避灾之物。江户时代流行将人气歌舞伎演员画在羽子板上。明治时代之后,岁市中贩卖羽子板渐成主流,因此也称羽子板市。如今的羽子板市成为集中展示东京传统工艺品江户押绘羽子板的大型活动。画面描绘的是浅草寺中岁市的场景,画面上人头攒动,商品摊位繁多,一派岁暮年始的热闹景象。宝藏门与五重塔云雾环绕,天空中飘雪如絮,为画面平添一丝静美。
歌川广重的晚期作品《雪月花》系列由《木曾路之山川》《武阳金泽八胜夜景》《阿波鸣门之风景》三幅构成,均为全景式的宽银幕构图,具有纯粹的大风景趣味。“雪月花”是日本传统审美样式的高度概括,凝练了日本民族对自然、气候以及色彩的敏锐感觉和无限情怀,历来是文人雅士吟诗赋曲作画的经典题材。木曾路是江户北部山区中山道的一部分,满幅构图使《木曾路之山川》雪景磅礴大气,颇有中国北宋山水的气势;金泽八景位于今天神奈川县横滨市金泽区,是日本著名的风景胜地,《武阳金泽八胜夜景》皎月如洗,俯瞰构图的横向线条形成了开阔的视野,万籁俱寂;《阿波鸣门之风景》取材于德岛县鸣门市孙崎与淡路岛之间的鸣门海峡,歌川广重创造性地将花的概念延引为浪花。这里由于海面狭窄,涨潮时呈周期性地旋涡翻滚,是日本的著名海景之一。尤其是每年四月大潮时蔚为壮观,由“波浪之花”令人联想到盛开的阳春之花。
木曾海道六十九次 洗马
歌川广重
大版锦绘
37.3厘米×25.2厘米
约1837年
东京 太田纪念美术馆藏
六十余州名所图会 江户 浅草市
歌川广重
大版锦绘
36厘米×24.5厘米
1853年
私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