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终章 浮世绘的艺术性】

由于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不少人习惯地认为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派生样式或次文化,日本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艺术独特性,但事实并非如此。日本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既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又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日本历来就是一个善于“拿来”的民族,也以此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文化。在日本历史上相继出现过的“绳魂弥才”“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等口号就集中体现了日本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待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正是由于浮世绘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才使其不仅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还影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进程。浮世绘在今天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依然是日本美术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对浮世绘艺术性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日本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注

对于江户平民来说,吉原美人与歌舞伎明星所构成的风流世界无异于“粹”之美的具体形态,由此也成为浮世绘不竭的题材之源,是平民阶层在获得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能力之后表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浮世绘创造了平民社会的历史。历经长年战乱之后的太平盛世,平民百姓在尽情享受“粹”的愉悦之时所激发出的无限能量推进了社会创造,也是基于对“粹”的感性体验的价值创造。
日本人在接受了外来儒教与佛教文明之后,也未脱胎换骨,远古文化的痕迹依然存在,固有的道德观念并没有改变。禁欲主义的佛教在日本也被大加“还俗”,将对“来世”的愿景变为“今世”的及时行乐。日本的原生文化更忠实于内心的自然情感,这是日本文化中“情的与共感的”性格。“浮世”一词反映了享乐人生的社会现实,浮世绘美人画和歌舞伎画所描绘的就是江户地区主要游乐场所的人物,表情与气氛都流露出日本人开放的性意识。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