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它具有变化的可能性。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让其保持不完全的状态。浮世绘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局部放大”手法也由此而来,即将画面主体极度推近,导致主体部分被画面切断,随着主体完整性的心理暗示,使表现空间延伸到了画面之外。在日本人看来,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都更有助于传达精神意念,人们通过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不完整景物的完整化这样一个过程,更能接近于发现对象的本质精神。
从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的浮世绘风景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左右不对称、留有大面积空白、画面主体偏向一边乃至被切断的构图。浮世绘从平安时期的绘卷物、织物等借鉴了这种技法:从画面中央到主体富有动感的构成,主要表现在构图上将对象以看不见的潜在斜线相连接,这是从日本古代就开始形成的独特表现技法。日本的屏风画与色纸、短册、挂轴等,以及日本装饰画中的空间构成都得到多样化的处理,在和服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灵活多变的倾斜构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