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终章 浮世绘的艺术性】

由于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不少人习惯地认为日本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派生样式或次文化,日本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艺术独特性,但事实并非如此。日本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在既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又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日本历来就是一个善于“拿来”的民族,也以此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文化。在日本历史上相继出现过的“绳魂弥才”“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等口号就集中体现了日本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待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正是由于浮世绘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才使其不仅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还影响了西方现代美术的进程。浮世绘在今天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依然是日本美术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通过对浮世绘艺术性的解读,可以使我们对日本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注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它具有变化的可能性。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让其保持不完全的状态。浮世绘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局部放大”手法也由此而来,即将画面主体极度推近,导致主体部分被画面切断,随着主体完整性的心理暗示,使表现空间延伸到了画面之外。在日本人看来,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实都更有助于传达精神意念,人们通过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不完整景物的完整化这样一个过程,更能接近于发现对象的本质精神。
从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的浮世绘风景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左右不对称、留有大面积空白、画面主体偏向一边乃至被切断的构图。浮世绘从平安时期的绘卷物、织物等借鉴了这种技法:从画面中央到主体富有动感的构成,主要表现在构图上将对象以看不见的潜在斜线相连接,这是从日本古代就开始形成的独特表现技法。日本的屏风画与色纸、短册、挂轴等,以及日本装饰画中的空间构成都得到多样化的处理,在和服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灵活多变的倾斜构图设计。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