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一名画家的前途】
▷第一章 本质
图注:伦勃朗,《戴护喉的自画像》,约1629年。木板油画,38厘米×30.9厘米。纽伦堡,日耳曼国家博物馆
伦勃朗(Rembrandt)曾身披盔甲给自己画像。他穿的并非全身套甲。没有人愿意穿那样的成套盔甲,除了骑兵,因为骑兵极易被长矛兵从马肚子底下刺到。但是,伦勃朗会经常性地戴上他那副护喉。这是一副用铰链连在一起的领甲,用来保护头颈底部、锁骨和上背部,领甲上方系着一条丝质骑马领巾或者围巾,看起来非常得体;这一抹钢铁让他不致被人认为过于轻浮。不过他并不打算去军营报到,尽管他二十三岁了,已到参军的年龄,尤其是兄长在磨坊中惨遭意外、落下了残疾以后。这是一件在社交场合穿的盔甲,带有一种军装的时髦感,就像20世纪久坐的政客们装模作样地穿在身上的戎装,或者“都市伞兵”穿的防弹背心一样。正是这副铆钉闪闪发光的护喉,给予了伦勃朗一种不用入伍便可展现出的军人风度。
伦勃朗知道,在艺术家的传统视觉语言中,没有什么足以用来表达这一时刻,而且肯定不能用某种呆滞的注视来表达。所以他用黑乎乎的眼睛取而代之,用它来传达一种创造性的冥想,某种醒着的睡眠,自柏拉图以来的艺术创作者们都将其描述为一种出神状态。经常用来形容这种超凡状态的词是“ingenium”(天赋),用来象征这种状态的图像是一个脚踝生翅、飞离俗世的女性形象。天赋或者创造力(inventio)是神圣的,离开了这一点,技巧和训练最多不过是体力劳动。天赋本身就能将惊世之才与熟能生巧区别开来。而且天赋不像技巧和练习,它不是某种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的东西。它是天生的,正因如此,它才真正令人惊叹,才是一种上帝的恩赐。诗性视野临到这些被赐予内在之眼的人身上,让他们接近谵妄状态,就如同它曾临到“神圣天使”米开朗琪罗身上一样。尽管从表面来看,我们没有看到什么米开朗琪罗式的东西,只看到阁楼里的这颗小土豆一样的脑袋,但看起来就好像伦勃朗确实读过乔尔乔·瓦萨里写的传记一样。在这部传记中,瓦萨里论述说,真正的天才需要与世隔绝,如此,其理念才可能发酵。“若有谁想要把画画好,”瓦萨里写道,“就必须将自己从种种顾虑和束缚中释放出来,因为他的艺术造诣(virtus)需要思绪、孤独和时机,这样才不会让他的思维误入歧途。”
这位磨坊主之子,难不成在年仅二十三岁,身陷虔诚且专业素养极高的莱顿城时,就已经认定要把自己展现为天才的化身了吗?怪不得一位来自乌得勒支的访客会认为他“极受人尊敬,并且领先于他的时代”。此人叫阿诺特·凡·布切尔(Arnout van Buchell),于1628年与伦勃朗结识。不过,伦勃朗当然不会自认为是现代意义上那种卓尔不群的天才,这类人无奈地降生在某一种文化当中,被困在这种文化的围城里,只听命于内心的缪斯,从孤独中汲取营养。不过,孤独可能真的会找上伦勃朗,但他不会主动去寻求。从另一方面来说,伦勃朗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具有不同于常人的才华,这一点同样不能低估。天赋意味着某种超越聪慧的东西。这种才能以一种神圣的火花为先决条件,在那双黑漆漆的眼睛后面,画家的感知力显然已经被点燃。或许,伦勃朗若想以这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自豪感,就需要一个表面上平淡无奇的环境和一种漫不经心的风格,这样才能让人接受其大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