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风味》张西昌

《山家风味》是一本陕南美食指南,也是一部陕南地区的生活史和文化志。(序)

关注

据说汉水一带早期蒸盆子的做法就是出自湖南移民厨师之手。湖南人称这道菜为“团圆大蒸盆”,只不过移植过来的蒸盆子在食材上做了因地制宜的改变。比如,在保持整鸡和猪蹄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一些本地蔬菜——木耳、黄花、莲藕、肉糕和鸡蛋饺等。
在我看来,蒸盆子与蒸碗不同,前者的汇聚整合色彩更浓,菜的混搭折射着人的团聚。因此,不论在湖南还是陕南,蒸盆子总是被人们用来表达团聚的热情。而平时,这道菜其实也不常做。当地人说,“众菜无人尝,只因蒸盆在”,在紫阳和汉阴人年节时的菜桌上,蒸盆子总是众望所归的主角,尤其对于移民们来讲,它不仅仅是口舌中的美味,更是人们团结生活的心念表达。在不同寻常的仪式感中,蒸盆子的人文意义才能进一步得到升华,也可能是此菜更能表达人们在节庆之时对于族群连接的祈望,这才使它成为加固关系的一种温情催化剂。
逐渐地,在汉江上,因船夫的穿梭往来,蒸盆子的美味和声名得以传播。据说自明清以来,此菜逐渐融进了百姓人家的餐饮生活,尤其是春节时的团圆饭,多数人家都要亲手制作蒸盆子。
蒸盆子所用的食材是当地所产的土乌鸡、土猪的前蹄膀、莲菜、黄花、胡萝卜、山药、香菇、木耳和肉丸子以及茴香、八角、葱姜蒜等各种调味料。最好是用农家的土灶,铁锅笼篦、硬柴高焰,这些都是制作蒸盆子的好搭档。蒸盆子的工序费时费心,通常需要多人的协作。当地人的习惯是,第一天的夜晚将清洗干净的整鸡和猪蹄膀,还有切成大块的莲菜等食材依次放入锅内,不需加水,盖紧锅盖,用文火慢慢去煨。土灶的温柔火焰通过铁锅与食材窃窃私语,在温度的促动下,各种食材也开始进行触碰和融合,不同物性的食材里所含的水分逐渐沁散挥发,形成水蒸气并在铁锅内升腾凝结,如此反复,味道缠绵。笼屉间呼出的串串白气,是食材与调味料热烈碰撞与融合的明证。

蒸,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巨大推进,尤其为中国人所钟爱。相较于煮和炖,蒸更好地保持了食材的形状,在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味道与形体一直保持适度的克制,形成了味厚、色雅、形整的饮食美学特征。在封闭的空间内,荤素食材的味道反复转换,相互渗透,使其混合并浸透到食材所有的空隙之中,这是一种温柔的融通之法,也是蒸盆子得名的缘由和口味的养成之道。一夜时间,通常八至十个小时(其间还要根据情况加水),蒸盆子的主体宣告完成。
起锅前的一小时需要下入鸡蛋饺、肉糕、肉丸子等,从形态、色彩和口感上使得蒸盆子更加丰富。蛋饺或肉糕是蒸盆子入锅烹蒸时做的,在铁勺或者平底锅内稍施油,将搅好的鸡蛋清徐徐倒入,使其摊成小薄饼。这时,将以猪肉为主料,芹菜、白菜等蔬菜为辅料的馅料置入,然后翻起一边来,使鸡蛋饼成半圆形的饺子状,边缘紧合。这是蒸盆子里最细的活计,通常由女性来操作。
时间终于到了!过去的蒸锅如小盆,陶瓷质,很温情,把整好的各种食材慢慢倾入盆中,然后将鸡蛋饺或肉糕等放入。黄黄亮亮的鸡蛋饺旋转排开,像是盛开的巨大的黄花,引诱着食客们的味蕾。这时候,还需要撒上葱花或蒜苗,以起到视觉点缀和提味的作用。到这时,经过了大半日忙活的蒸盆子,终于功德圆满了!香糯的猪蹄、酥烂的土鸡,当地的九孔莲口感爽脆,久蒸之后便有了稍绵的口感,各种荤素搭配的食材,不仅具有层次丰富的口感,其味道也厚重醇香而各具风貌。再加上软软的蛋饺、木耳和山药,口舌之间,香沁脾胃,醉心不已。
蒸盆子在汉水人家非常普及,但不同地区的做法也稍有区别,比如汉阳蒸盆子和紫阳蒸盆子。

汉阳蒸盆子与紫阳蒸盆子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汉阳蒸盆子有肉糕,而紫阳蒸盆子用的是蛋饺。肉糕和蛋饺因为质地松软,因此都是单独制作,在最后的环节入锅。但不同的是,肉糕对于蒸盆子口味的影响更大,它不仅是诸多食材中的亮点,也是最难制作的。如果肉糕没有做好,蒸盆子的水准便会下降。因为口感糯软,肉糕通常是食客们最先下筷的食物,它关乎人们对蒸盆子味道的第一印象。至于肉糕的做法,一些人认为也不是本土的,而是湖南移民借鉴了湖北传统肉糕的结合物,从而形成了汉阳蒸盆子的个性口味。在汉阳,若没有肉糕、蛋饺,蒸盆子的名分便不能成立,而是将之直白地唤作莲藕炖猪蹄。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