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冬至/小寒/大寒
一月五日前后交小寒节气/一月二十日前后交大寒节气
本篇精选31味在一月采收的中药材。
一年中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一月,
这时候正是三九、四九寒天。
地气最寒,我们要防下半身的寒湿。
▷玄参
清热凉血的黑参
北陆叶枯得根茎,味甘苦咸遇玄参。
润且不腻补虚损,寒而不峻凉血分。
祛风除热止咽痛,泻肝潜阳亮瞳睛。
解毒散结祛肿痹,滋阴降火消骨蒸。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用。
制作: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玄参也叫元参、浙玄参、黑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以干燥根入药。玄参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用于调理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白喉。
玄麦甘桔含片(颗粒)、养阴清肺膏(糖浆、口服液、丸)、清瘟解毒片(丸)、五福化毒丸中都含有玄参的成分。
▷山药
补脾养胃的蔬菜
温补不骤香勿躁,味甘性平补虚羸。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定劳伤。
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制作: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称为“毛山药”,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称为“光山药”。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山药也叫薯蓣、土薯、山薯蓣等,以干燥根茎入药。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调理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山药富含淀粉,可以作为蔬菜,也可以入药。小儿胃宝丸、薯蓣丸、糖尿乐胶囊中都含有山药的成分。
▷厚朴
燥湿消痰的著名中药
枝附盘蕉叶,空宇芙蓉花。
肝木横恣平,胸胁掀疼安。
下气除痞满,燥湿消宿痰。
归土入肺胃,苦辛性温汤。
坚筋调关节,通淋泄膀胱。
主伤祛三虫,健脾益中通。
注意:气虚津亏者、孕妇慎用。
制作: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厚朴也叫川朴、紫油厚朴,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皆可入药,以树皮为主,为著名中药。厚朴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调理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中满分消丸、苏子降气丸、开胸顺气丸中都含有厚朴的成分。
厚朴的子可以榨油或做肥皂。它的叶子浓密,花也很美丽,可以作为绿化观赏树种。厚朴出自《神农本草经》,野生厚朴已临危,现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生姜
解表散寒的百辣云
芬芳如雪花似蝶,清灵幽撷谪仙家。
雾露润湿莫眷顾,山岚之邪勿恋暇。
冬补莱菔夏啖姜,早用百病一扫光。
散寒发热消痰咳,温胃止呕和中焦。
注意: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生姜也叫姜、姜根、百辣云,以新鲜根茎入药。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调理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生姜和干姜都能温中散寒,但生姜药力较缓,能解表能温中,而干姜药力较强,温中散寒的功效更强。生姜和大枣搭配能养脾胃,和竹沥搭配能祛痰通络,和竹茹搭配能降逆止呕,和萝卜汁搭配可以降气和胃。
桂枝合剂、代温灸膏、苓桂咳喘宁胶囊、胃疡灵颗粒、生发酊中都含有姜的成分。
▷陈皮
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
通达胃络于肌腠,散精理孙利水谷。
下气肃肺通心神,芸香子实橘红衣。
燥湿化痰清华盖,辛苦性温归肺脾。
理气养胃除胀满,培土生金消滞积。
制作:采摘川红橘或茶枝柑的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陈皮是橘子的干燥成熟果皮,分为“川陈皮”和“广陈皮”。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调理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启脾丸、补中益气丸、复方川贝精片、清气化痰丸、杏苏止咳颗粒中都含有陈皮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