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一共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关注

【第四套 混战计】

混战计是处于敌我不分、军阀混战态势下使用的计谋。混战计的精髓在于“混”,在实际运用中,示人以“混”而实则“清”,让对手摸不着头脑,乱其心志,然后引诱其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计名由来
釜底抽薪,语出《吕氏春秋·数尽》:“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淮南子·本经训》:“故以汤上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到了明代俞汝楫《礼部志稿》四九戚元佐《议处宗潘疏》:“谚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才演变成今天这一固定的语言格式。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非常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入开水是无法让水降温的,根本的办法是削弱火势,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这一计策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敌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

▷▷田豫动以情理,釜底抽薪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人。刘备投奔公孙瓒时,田豫还很年轻,自己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惊奇。刘备做豫州刺史时,田豫以母亲年迈为由请求还乡。刘备流着眼泪与他话别说:“恨不能与您共成大事!”公孙瓒派田豫做东州令。公孙瓒的将领王门叛反,替袁绍率领万余人来攻打他。大家都很惊慌想要投降,田豫登上城门对王门说:“公孙瓒待你很好,你离他而去,我以为是不得已,今天你带兵作贼,才知道你是一个叛乱的人,有一点点知识的人都知道守住自己的气节,不为人所用,我已接受了公孙将军的委任迎接你,你为什么不赶快攻打呢?”王门惭愧而退兵。公孙瓒虽然知道田豫有权谋,但并不重用他。公孙瓒失势,鲜于辅被国人所推举代理太守,他非常赏识田豫,任命田豫为长史。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所从。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平定天下的是曹操,应该赶快归顺曹操,不要等着以后遭祸。”鲜于辅听从了他的计策,归顺曹操后,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和重用。曹操召田豫为丞相军谋掾,授颍阴、朗陵令,后又升迁为弋阳太守,他所治理的地方都秩序井然。
鄢陵侯新征伐代郡,委任田豫为相。大军驻扎在易北,当地的虏寇派伏兵袭击他,军中大乱,不知如何对付。田豫依照地形排成了回车结环阵,让将士拉满弓箭守在内,又派一些迷惑敌人的兵士在衔接部位。当地的虏寇不能打入,也就散去了。田豫派兵追击,虏寇大败,于是部队继续向前平定了代郡,这全都是田豫的计策。
田豫升迁南阳太守。开始时,郡人侯音造反,聚众数千人在山里为群盗,成了郡中最大的祸患。前太守抓了群盗里的五百多人,上奏朝廷都应该判死罪。田豫却一个个接见被抓的囚犯并安慰他们,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之路,打开他们的枷锁,放他们回家。这些囚徒都叩头感谢他,愿意为他效力,回去后他们互相转告,群贼一时解散,郡内从此太平清静。这些事上报到朝廷,曹操很赞赏他。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计名由来
混水摸鱼,原意是在浑浊的水中,鱼容易晕头转向,乘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好处;用于军事上就是指当敌人混乱无主时,乘机夺取胜利的谋略。在浑浊的水中,鱼辨不清方向,在复杂的战争中,弱小的一方经常会摇摆不定,就有了可乘之机。更多的时候不能等待,要主动去创造可乘之机。一方主动把水搅浑,一切情况开始复杂起来,然后见机行事。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张守为幽州节度使,平定契丹叛乱。契丹大将可突干几次攻幽州,但均未能攻下,可突干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归顺朝廷,并且永不进犯,张守知道契丹势力正旺,主动求和必定有诈。他将计就计,客气地接待来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营中宣抚,并让他探明契丹底细。王悔在契丹营中受到热情接待,他仔细观察契丹众将的一举一动,发现契丹众将在对朝廷的态度上并不一致。他又从一个小兵口中探听到分掌兵权的李过折一向与可突干有矛盾,两人貌合神离、互不服气。王悔特意拜访李过折,假装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间的矛盾,当着李过折的面夸赞可突干的才干。李过折怒火中烧,说可突干主张反唐,使契丹陷于战乱,百姓非常怨恨。他告诉王悔,契丹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机劝说李过折,唐军势力浩大,可突干肯定失败。他如果脱离可突干,朝廷一定会重用他。李过折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王悔辞别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夜里,李过折率领本部人马,突袭可突干的中军大帐。可突干被李过折杀死,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李礼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杀了李过折。张守探得消息,立即率人赶来接应李过折的部队。唐军火速杀入契丹军营,乘机发动猛攻,生擒李礼,大破契丹军,就此平息了契丹叛乱。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计名由来
金蝉脱壳的原意是指蝉在蜕变过程中,本体离开了皮壳爬上更高的枝头,而皮壳仍留在原处。这一计策用于军事,则是指与敌对阵时,不要改变原有阵势以迷惑对手,而我方生力军则巧妙地跳出了对方视线,给对方造成极大威胁。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令工匠仿造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完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晋明帝缓兵脱身
东晋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势力很大,当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敦为荆州刺史,率领重兵镇守武昌。322年,王敦起兵叛乱,自武昌东下,从此使东晋王朝陷入了内乱之中。次年晋明帝即位,为了摸清叛军的实情,于324年6月化装潜入叛军营地探察。当晋明帝探察完王敦在于湖(今安徽当涂南)的营地,骑马暗出营门时,护门侍卫见晋明帝言谈举止非等闲之辈,于是引起怀疑。晋明帝见身份将要暴露,立即快马加鞭出营而去。王敦的军士见一行人扬马而去更加怀疑,就报告了王敦。王敦根据军士的报告,确认是晋明帝无疑,立即派出五人骑马追拿。
明帝料到王敦定会派人追拿,于是采取“缓兵脱身”之计:他命令随从用水浇凉马拉在地上的粪便,表明自己已经离去多时;当快马跑了一个多时辰,在路旁歇脚时,将手中的“七宝鞭”交于路旁卖货的妇人,叮嘱待后面骑马人到来时,尽管拿给他们看。安排完毕,晋明帝又翻身上马,扬鞭而去。
不出晋明帝所料,王敦的追兵一路见马的粪便已凉,料定晋明帝已去多时,于是加鞭猛追。追了一阵,见路旁有一个妇人卖货,就下马上前询问情况。妇人声言已经走出很远了。说完就把“七宝鞭”拿出来给他们看。“七宝鞭”乃皇家珍宝,一般人无缘亲眼见识。于是五个人争相看玩、爱不释手,早把追赶晋明帝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等到他们醒悟,晋明帝已经相去甚远,摆脱了追赶,安然返回宫中。
“缓兵脱身”之谋是摆脱敌人、稳住敌人,从而赢得时间、脱离险境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是“金蝉脱壳”之计的一种活用。为了“脱身”,“缓兵”的方法多种多样,因而“缓兵脱身”之计的成功运用,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施计用谋的新天地。

▷▷宇文宪柏庵为帐
北周建德五年(576),周武帝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委派他的弟弟宇文宪为前锋,把守雀鼠山谷。周武帝亲自率兵围困晋州后,宇文宪相继攻克了洪洞和永安两县,并图谋更大的进取。北齐后主高纬听说晋州被围,也亲自率兵增援解救。当时陈惑王宇文纯屯守在晋州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屯守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把守汾水关,他们都受宇文宪的统一调度。宇文宪暗自告诉宇文椿说:“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你现在安营扎寨,不一定架设幕帐,可砍伐柏树搭成驻军小屋以向敌军显示处所。这样即使撤离后,敌军还会被小屋所惑。”齐后主高纬这时正分调一万官兵向千里径挺进,又命令一部分士兵出击汾水关,自己则亲率大军和宇文椿在鸡栖原对阵。把守汾水关的宇文盛向宇文宪告急求援,宇文宪亲自解救,迅速打败北齐军,宇文盛和柱国将军侯莫陈芮乘胜追击,斩杀和缴获了许多北齐军兵与武器。不久宇文椿又向宇文宪报告说,北齐主大军正向我方营地逼近。宇文宪又率兵相救,此时周武帝诏宇文椿返回。宇文椿于是奉命率部连夜撤离了鸡栖原。当北齐军到达鸡栖原时,果然把柏树搭成的临时小屋当作北周的驻军营帐,而不怀疑北周军已经撤退,也不敢轻意进取,直到第二天才发现中计上当。
疑阵惑敌是古代军事中常用的一种谋略,宇文宪柏庵为帐法即是其中的一例。此计妙就妙在就地取材、伐木为营,不仅减少了军用幕帐的架设与拆除工作,也为紧急撤退时以假代真奠定了基础。由于它不需要拆除,这就保持了营地的形貌,宇文椿又是乘夜回师,取得了金蝉脱壳的效果,安全返回。北齐后主虽亲率大军压境,因为被柏庵迷惑而不敢贸然进犯,等到第二天天明弄清实情,已悔之晚矣。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计名由来
关门捉贼是对弱小的敌人要围而歼之。如果被敌人逃掉再去追赶,就对我方不利了,一怕他狗急跳墙,二怕中了他的诱兵之计。这里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们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数量少但破坏性大,常会乘我方不备而侵扰我军。所以不可让其逃跑,而要断其后路并聚而歼之。当然若运用得好,不只限于“小贼”,甚至可围歼敌主力部队。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四个多月,秦军仍拿不下长平。秦国采纳范雎的意见,用离间计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随即调回廉颇而派赵括为将与秦军交战,赵括主张与秦正面交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取得几次小胜利,赵括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正中白起下怀,他兵分几路,形成对赵括军的包围圈。第二天,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军决战,前几次交战,秦都输了,赵括根本不知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于是便率军追赶被打败了的秦军,一直追到秦营。秦军坚守不出,赵括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被秦军占领,粮道被秦军截断。赵军已被秦军包围,一连四十六天,士兵杀人相食,赵括拼命突围,最后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中了敌人的“关门捉贼”之计,被打得落花流水,给赵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使其逐渐走向灭亡。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计名由来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约在秦昭王三十八年(前 269),范雎因避难由魏入秦。秦昭王知其能,遂以上宾相待,向他长跪而三问计。当时,秦欲统一天下。范雎在分析了秦王对外政策的失误之后,给秦昭王献上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大。秦昭王开始图谋并吞六国,统一中国,但在策略中实行近交远攻办法,准备联合并越过韩魏诸国而远征地处东海之滨的强齐。范雎认为秦昭王这样做是失策。他说,齐国国力强盛,离秦国又很远;出兵攻齐,还必须经过韩魏诸国。出兵少了,则不能给齐国造成致命的伤害;出兵多了,劳师远征,又会给秦国自身造成大的损失。作为国君,当然希望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的军队全体出动。但是这样韩、魏两国一定不会同意,并且秦国即使赢了,也无法得到齐国的土地。还不如反过来,远交近攻,派遣使者主动与相距较远的齐国结盟,而首先攻占身边的韩魏诸国。这样,灭一国就可得一国的土地,秦国就会越战越强大,大王的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昭王采用了范雎的建议,此后远交近攻便成为秦逐步并吞六国的基本国策,而且最终达到了统一六国、建立秦帝国的目的。

▷▷陈矫远交近攻
陈矫,三国时代智士,字秀弼,广陵东阳(今江苏金湖县西)人,为人明辨是非,通晓事理,善以正撼人,振聋发聩。到关键时刻,常常一言九鼎、举足轻重。
陈矫避乱到江东和东城,辞去孙策、袁术的任命,返回本郡。广陵太守陈登请他担任功曹,派他到许昌,对他说:“许昌的人们议论说我的不足之处,您为我了解一下,回来赐教。”陈矫回来说:“我听到远远近近的议论,很有一些人认为您骄傲自大。”陈登说:“论家门和睦,讲道德,有品行,这方面我敬佩陈元方兄弟;论为人冰清玉洁,知礼知法,这方面我敬佩华子鱼;论自身清正,憎恨丑恶,有识见,讲道义,这方面我敬佩赵元达;论见闻广博,记忆特强,超群出众,这方面我敬佩孔文举;论具有英雄气概,超凡脱俗,有图王称霸的韬略,这方面我敬佩刘玄德。我敬佩这样一批人,哪还有什么骄傲的!其余人都是些凡夫俗子,哪里值得一提呢?”陈登志趣如此高雅,但对陈矫很敬重、友爱。
广陵郡匡琦城被孙策围困,陈登命陈矫向曹操求救。陈矫劝曹操说:“我们郡虽然小,地理形势却很有利。如果承蒙您救援,让我们成为您外边的屏障,那么就会挫败吴人的计谋,徐州那一方也会永远安宁。您的武力声威会震慑远方,仁爱也会像大水一样流遍各地,那些没有臣服的地方会闻风归附。推崇仁德、树立威望,这是帝王之业啊!”曹操认为陈矫不同一般,想留住他。陈矫辞谢说:“我国正处于危急之中,我本是跑来告急的,纵然没有申包胥的成效,怎敢忘记弘演的牺牲精神呢?”曹操便派兵去援救。吴军后退,陈登多设伏兵,指挥军队迅速追赶,大败吴军。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计名由来
假道伐虢,假道,即借路,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国家关系不错,晋如果袭击虢国,虞国必会出兵相助,反之亦然。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要攻占他们,就必须离间他们,让他们互不支持。虞国国君贪得无厌,我们就投其所好,把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两件宝物送给他,让他暂时保管,等灭了虞国后再收回来。虞国国君见了宝物,自然乐不可支。
晋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借口伐虢,同时要求虞国借道给晋。虞国大臣宫之奇劝说虞公,虞虢两国,唇亡齿寒。但虞国国君说,交一个贫弱的朋友却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傻呢!
晋通过虞国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分部分财产给虞国,虞国国君大喜过望。晋国暂时把军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几天后,晋献公约虞国国君前去打猎,不一会儿,虞国京城起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京城。这样,晋轻而易举灭了虞国。

▷▷刘邦封赏释嫌
楚汉相争,项亡刘胜,西汉政权就此建立。在统一了中国后,刘邦大封功臣,最初,得到封赏的只有张良、萧何、曹参等二十多人。此时,刘邦志得意满,却不能看到他的那些“猛士”们正在日夜争功,各怀心腹事,已经没有心思为他安守四方而效力了。
一天,刘邦与张良到洛阳南宫去,途中发现许多将领三五成群地坐在路旁的沙滩上窃窃私语。刘邦疑惑地问张良:“这些人在谈什么?”张良早已得知,由于封赏之事已在众将中激起不满之情,见刘邦问他,便乘机指出这一潜在的危机,说:“陛下有所不知,这些人是在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说:“天下已经安定,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张良说:“陛下,您出身布衣,依靠的是这些将领东征西战才取得了天下。如今,被您加封的功臣仅有萧何、曹参等一班故人;而所诛杀的,都是您平生切齿痛恨的人。眼下这些将领既怕得不到封赏,又怕将来被您杀掉,所以聚在一起谋划造反。”
刘邦闻言非常忧虑,只好向张良问计说:“你看这件事该如何处理为妥?”张良想了想,反问刘邦道:“陛下平素最憎恶,而且为群臣皆知的人是谁呢?”刘邦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说:“雍齿!这个人一向对我不满,多次在大庭广众面前窘辱我,我早就想杀掉他;但也考虑到他在军中的影响,以及他作战勇敢,功劳很大,我才留他几日。”张良笑道:“好!陛下赶快宣布,先封雍齿。”然后进一步解释说:“群臣见雍齿尚能封侯,人心自会安定。”刘邦恍然大悟,立即依计而行。
第二天,刘邦大摆酒宴,将全体将领请来喝酒。酒过三巡后,刘邦郑重宣布封赏众人。当刘邦宣布第一个被封侯的人竟是雍齿时,一下在群臣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不仅出乎雍齿意料,也出乎众将意料。紧接着,刘邦依次论功行赏。“雍齿是皇上最不满意的人,他还被封了侯,我们还有什么不满的呢?”众将非常高兴,情绪一下都安定了下来。此后,全国局面稳定,西汉政权因此而得到了巩固。
张良设计,封赏仇人,使众人疑惑、不满自消,从而稳定了大局,在当时情势下,的确不失为上策。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