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家群体的统计
(一)传统文人藏家
唐宋之交,中国的政体发生了深刻变革。唐朝的衰落对世袭的政治权力系统造成了根本性冲击,贵族阶层逐渐失去财政和政治特权。到11世纪,大多数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从中高收入家庭中选拔而来。这种抡才方式的推行,加之不断改进的法律制度,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更多在社会阶层和经济积累方面的上升机会。由于政府服务需要选拔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公立学校和私塾教师得以蓬勃发展,由此出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群体,我们通常称之为“士人”或“文人”。这些人中很多并非为盈利而作画、习字,而是为了提高在高级文人社交圈中的声望。他们通常被称为“利家”——业余的文人艺术家,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职业艺术家“行家”相颉颃。但正如我们将要分析的,二者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尤以明清为甚。从北宋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家成为公认的藏家,这在明末清初发展到巅峰。几乎所有知名的文人艺术家都是狂热的艺术藏家,他们笃好艺术,终身沉浸于创作艺术品和研究艺术史,这使他们能够识别艺术品质,并为其自身的艺术收藏带来独特优势。
(二)作为艺术藏家的女性、宦官和寺庙
私人藏家还包括宦官和女性。尽管相较传统男性藏家,关于宦官和女性收藏的记载有限,但从南宋初年迄于清代,表现闺房中女性及其艺术作品的画作愈发常见。在这些房间内部,画作被悬挂在墙上,或被卷起来放置在房间某处。有的作品表现了女性及其女伴观看和欣赏艺术作品(图2.2)。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女性是否是酷爱艺术的藏家,又或者闺房中的画作是否属于其丈夫或父辈,但这至少表明:除了男性拥有大量藏品这一普遍情况外,女性也一定拥有一小部分艺术藏品。例如,北宋章献皇后刘娥(969—1033年)、南宋皇后杨妹子(1162—1232年)以及明朝慈圣太后李彩凤(1545—1578年)都以赞助艺术活动而闻名。她们在一些作品上的题跋或押署,反映了其艺术收藏活动。
最声名遐迩的女性藏家可能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1084—1155年)和元代大长公主祥哥剌吉(1283—1331年)。然而,后者的收藏得益于其慷慨的兄弟——元武宗(1307—1311年在位)、元仁宗(1311—1320年在位),以及侄子元文宗(1328—1332年在位),前者则只是一位低阶官员的妻子。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1081—1129年)以收藏古代青铜器、碑刻拓片和画作闻名,但对艺术的强烈热爱往往令二人家境拮据不堪。宋金战争期间,这对夫妻遗失了大部分收藏。即使如此,在丈夫去世后,李清照仍设法保存并运送了两万多件碑刻拓片和2000件古代青铜器铭文拓片,然后迁居南方。
图2.2 铜镜背面图像的拓片,图像中的一位女性艺术家正在向周围的人解释她的作品。可追溯到南宋,13世纪。包华石所藏。
铭文:仕女梅妆
妙手丹青意莫量,一校造化套回(迥)阳。佳人看却怜还妒,只为功夫不艳妆。
图2.1 (a)赵孟頫(1254—1322年),《双松平远图》,手卷;纸本设墨;纵26.8厘米,横107.5厘米;整体装裱:纵27.8厘米,横781.5厘米。
款识: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王维)、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荆浩、关仝、董源、范宽)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未敢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董野云)求画,故书其末。孟頫。
(b)局部细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73.120.5。
款识:子昂戏作,双松平远
哈丽雅特主张女性有权去追求那个最高最大的“对全人类敞开的领域”,这个观点对人文主义者来说正中下怀。同时,约翰还提出了一种全面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形成过程中,他的女性主义思考和他跟哈丽雅特之间的讨论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对洪堡的阅读也功不可没。1859年,他发表了自己那部非常有影响力的短篇著作《论自由》(On Liberty)。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引用了洪堡的一句话,而它正来自那本重新面世的讨论国家权限的书:
迄今为止,这本书里的所有观点都直接汇聚为一项宏大的指导原则,即人类发展绝对的和根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人类的丰富差异之中。
密尔的主题是自由,而从其在开篇处引用的这句话可知,他将自由深植在更广泛的人文主义传统之中。差异和发展是这句话中的两个亮眼词,它们在密尔的思考中总是与自由同行。这三个词可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他来说,我们必须拥有自由才能变成全面发展的人类,同时还要大量接触差异化的人类生活方式——甚至包括那些最古怪的生活方式。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允许我们在与差异化的接触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而这一切必须发生在一个文化丰富的环境之中,不能有国家的干预——当然,如果我们伤害到他人则另当别论。对密尔和洪堡来说,国家的任务就是当我追求自由和生活的行为伤害到你时进行一定的干预。国家无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它的工作不是去定义一种单一的完美生活方式或道德形式。国家的角色应该是保证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去扩展自己,而无须掠夺他人的空间。
对密尔来说,正确的教育路径也很重要,而且他再次在这个话题上强调了差异化。我们需要自身经历得以扩展,而这意味着“生活经历”的创造。洪堡也曾写到过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不同的场景”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坚守一种单一的生活模式。除此之外,差异化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正如蒙田所说,旅行会给我们带来益处,“(旅途中)大量的情绪、教派、评判、观点、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明智地评判自己的相关事务”。
福斯特写了一本名为《莫里斯》(Maurice)的小说,其主人公是同性恋,跟他非常相似。他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不能冒险将之出版。
这本书的想法来自两年前。当时,他正在拜访作家爱德华·卡彭特(Edward Carpenter)。令人惊讶的是,后者公开和自己的伴侣乔治·梅里尔(George Merrill)生活在一起。他们把家安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森林中,过着反主流的素食者生活,自己砍伐木头,卡彭特还写书。这些书介绍了女性权利、更好的性教育,还劝导人们接受多样化的性行为。他在1869年出版了《爱的成熟》(Love’s Coming-of-Age,显然王尔德当时还没出狱),该书对人类生活提出了一种内涵更丰富、不那么碎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把性跟我们生命中的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将其视为某种不应当被提起的现象。对卡彭特来说,这种拒斥会让生命变得贫瘠,它导致了“人性的淡薄”。所以最好是把性变成一门学校课程。当然,授课内容不只限于传授一些基础生理知识,而是要将“爱情中的人性因素”作为重点加以讨论。
卡彭特和梅里尔欢迎各种访客来到他们快乐的森林营地,但也有例外。一个挨家挨户传教的传教士问他们,难道你们不想上天堂了吗?梅里尔把他赶了出来,告诉他:“你没看到我们已经在天堂里了吗——我们不想要比这更好的生活了,所以请你赶快离开吧!”
福斯特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他在后来说道,有一次梅里尔在调情的时候以开玩笑的方式从后面拍了他一下,然后《莫里斯》的故事就突然在他脑海里成形了。这改变了福斯特——倒不是说改变了他的性取向(他早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恋),而是说他开始意识到人类应该快乐、公开地生活,认可自己生命中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让某些部分处在可耻的阴影地带。他几乎是立刻开始着手写作这部小说:主人公莫里斯从学生时期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最终,莫里斯和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亚力克·斯卡德(Alec Scudder)坠入爱河(这可能是受到了梅里尔的启发,因为他也来自工人阶级)。
图注 爱德华·卡彭特和乔治·梅里尔
图注 杰里米·边沁
边沁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测试标准:假如我做了某件事,那么(在我能够分辨的范围内)它会让每个相关之人变得更快乐,还是会让他们变得更痛苦?这就是“幸福演算”(felicific calculus),或称为对幸福的计算,它是功利主义伦理体系的核心观点。当然,应用这一测试的过程永远是复杂的,因为它牵涉到很多问题,诸如由谁来做决定?这种数学计算能精确到什么程度?痛苦和幸福的构成是什么?作为一种工具,它是会出错的。但是,当其发挥作用之时,不仅有效,还符合人文主义的要求。因为,它不是把律令而是把人类放在事物的中间位置。而且,边沁并没把这种原则局限于人类之中,他还将其扩展到动物福利之上。他写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它们是否有理性,或它们能否说话,而在于它们能否感受到痛苦。”
在《论非常规性事》(Of Sexual Irregularities)及一些短篇作品里,边沁把这种计算应用到了诸如同性恋(不过他没有用这个词)这种少数派性行为当中。对边沁来说,这种情形唯一需要关心的问题是:它是否伤害到了任何人?它是否引发了痛苦?如果这些都没有的话——而且参与其中的人感到快乐,还没有伤害其他人(除了强加给自己的“厌恶感”)——那这种行为能有什么不妥之处?关键在于,这种行为增加了世界的幸福总量,而不是削减了它。人们有的时候把功利主义看成一件冷酷的事物,但对我来说,它是一种相当慷慨且美好的生活原则。
边沁从来不害怕走自己的路,他因为服饰和思想异乎寻常而闻名于世。(对幸福演算来说,异乎寻常是另一个很好的测试对象:在边沁的例子中,这让他感到快乐,同时又没有伤害到其他人。)根据他的遗嘱,他捐献了一部分遗体用作医学解剖,另一部分被用来制成塑像,即“个人肖像”(auto-icon),以鼓舞朋友、追随者和未来之人,让他们感到高兴——这显然也增加了幸福感。不过,我不确定他是否把坟墓中蛆虫的失望给计算了进去。
1900年,古典学学者简·哈里森(Jane Harrison)写了一篇文章,题为“Homo sum”,即泰伦斯作品的开场白。这种做法很有挑衅性,因为人们一般把homo翻译成“男性”(其实在拉丁文里homo就是指人类,vir才指成年男性),但现在居然有个女性把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当然,她的意思是说自己有足够的权利像男性一样使用这个词,并且在生活中邂逅随之而来的一切可能性。1938年,但丁作品翻译专家和小说家多萝西·L. 塞尔斯(Dorothy L. Sayers)做了一次题为“女性是人吗?”的惊人演说,重提了这一观点。她举例论证:人们会问,女性应该穿裤子吗?有些人认为不应该,因为裤子更适合男性而不适合女性。但塞尔斯却认为,裤子十分舒服。“我希望以人类的身份享受生活,所以有何不可呢?”[如此看重这个例子似乎有些奇怪,但仔细想一下20世纪阿梅莉亚·布卢默(Amelia Bloomer)遭遇的嘲笑,就不难理解其深意。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一种灯笼裤,这种裤子把女性从烦琐的穿衣打扮中解救出来。在这之前,旧式服装让女性几乎没法舒服地坐下,更不要说进行适当的运动。]塞尔斯在这里还讨论了另一个问题:女性应该上大学吗?有些人回答否,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女性显然没兴趣研究亚里士多德。可关键在于,塞尔斯是个例外,她很想研究亚里士多德。
图注 穿着灯笼裤的阿梅莉亚·布卢默
要想让大学向任何特定的女性敞开大门,必须进行一些集体斗争。事实也确实如此:经过大量宣传活动之后,思想进步的伦敦大学在1868年录取了九名女学生,开启了先河。其他学校也陆续跟进,相继出现了第一批招收女学生的大学。但是,还需要经过更多活动才能说服这些大学,让它们相信女学生应该因为自己的研究而获得实际的学位。1915年,塞尔斯在牛津大学完成本科课程后没有获得本科学位。一直到1920年,当牛津大学的态度缓和下来时,她才得以将本科学位与自己的硕士学位一起拿到手中。当她在1938年做演讲的时候,剑桥大学仍然在坚持老传统,并且又延续了十年之久。
不过,她不认为女性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斗争。在她看来,斗争的理由是个人化的,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在生活中做自己想做的事。男性总是喜欢问:“女人到底想要什么?”答案很简单:“我的好兄弟,作为人类,女性想要的东西其实就是你们男人想要的东西———有趣的工作、合理的自由消遣及充分的情感宣泄。”她们希望自己可以像男性一样,头顶上是一片自由开阔、充满可能性的蓝天,而不是一片小小的屋顶。
图1.3 徐扬(约活跃于1750—1776年),《乾隆南巡图》,第6卷,《驻跸苏州》,1770年。全手卷;绢本设色;纵68.8厘米,横1994厘米。狄龙基金会捐赠,1988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88.350。
徽宗在位期间,宫廷以多种方式回应这一挑战。其中徽宗本人就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宫廷与士人相对立的观点。首先,徽宗不仅同几位先帝一样作诗、习字,而且勤于绘事(图1.2)。宫廷中的高级官员都是学殖深厚的士人,而非职业军人或贵胄。同其他人的交谊一样,徽宗也经常同手下权臣沟通往还。他不时会向大臣展示他的画作,甚至将之作为礼物赐予臣属。他还与宫廷画工合作,并在后者的作品上题写诗句。由于宫廷主要由士人组成,提高士人的地位并不被视为破坏了宫廷文化的重要性。
徽宗还采取措施更新宫廷的艺术收藏,尤其是书法、绘画和古物。由于11世纪私人藏家的鉴赏水平大为提升,徽宗重鉴并扩充了宫廷藏品。最后,徽宗拥有了一本集结他最佳藏画的著录——《宣和画谱》,其中列出了231位艺术家和他们的6397件画作。《宣和画谱》广泛收录画家传记、画作标题以及当时对宫廷画工和士人画家的评骘,内容丰富翔实。徽宗对本朝早期宫廷画工的作品很是欣赏,尤其是以黄筌及其子黄居寀为代表的花鸟画工。书中共收录黄筌画作349幅、黄居寀画作332幅,数量远逾于他人。
图1.2 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竹禽图》。手卷;绢本设色;纵33.7厘米,横55.4厘米;整体(装裱):纵34.9厘米,横839厘米。购自顾洛阜(John M. Crawford Jr.)收藏,狄龙(Douglas Dillon)捐赠,1981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81.278。
在《宣和画谱》中,大多数与士人画有关的想法都受到热情追捧。其中还引入了一个新的收藏类别:墨竹图和墨梅图。对于这类体裁的画作,诗人和作家而非职业画家更能知赏其中的意涵。附录在其后的一个类别是“小景”,即士人所绘的山水画。《画谱》中收录了11世纪末12世纪初士人画家李公麟的107幅画作。李公麟是典型的士人画家,他像杜甫那样通过雕琢细节来传达思想,故而创作的画作如同诗歌般微妙。而编写《画谱》的人却如苏轼那般,对形式方面的问题并不关注。他们甚至轻视宫廷画工要为宫廷服务的宗旨,赞扬像花鸟画家崔白那样极不情愿接受宫廷作画任务的画家。
图1.1 马远(活跃于约1180—1225年),《采梅图》。团扇册页;绢本设色;画心:纵25.1厘米,横26.7厘米;装裱后:纵39.4厘米,横39.4厘米;约翰·顾洛阜(John M. Crawford)捐赠,致敬姜斐德(AlfredaMurck),1986年。摄影:马尔科姆·瓦隆(Malcolm Varon)。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86.493.2。
《如何打开中国艺术:启发全球视野的当代名家25讲》
「献给我们的母亲」
▷作者简介(如图)
▷导言:历史学的视角 https://shimo.im/docs/rp3OMOnb92FbQ4km/
▷概述:中国艺术的25个面向 https://shimo.im/docs/XKq42gW8gluMxZAN/
住在书堆里的黑猫(书摘/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