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在二维平面上构建无穷多个正多边形,但是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只能构建有限数量的正多面体。这些每一面都完全相同的“正多面体”是:(1)由4个等边三角形界定的正四面体(金字塔);(2)立方体;(3)八面体(8个等边三角形);(4)十二面体(12个五边形);(5)二十面体(20个等边三角形)。
它们也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式”或“柏拉图式”多面体。这些多面体完全对称,每一个都可以内接入一个球体中,使其所有顶点(顶角)都位于球体的表面上。同样,每一个都可以外切一个球体,使球体能接触到它的每一面的中心点。这是一个奇特的情况,是三维空间所固有的,(如欧几里得所证明的那样)这类正多面体的数量仅限于这5种。无论你选择什么形状的侧表面,只能构建出这5种对称的正多面体。其他的组合形式无法符合。

图1 宇宙模型,最外层是土星的天球。
插图出自开普勒的《宇宙的奥秘》

如此说来,只存在5种正多面体,而行星之间的间隔也正好是5个!这让人无法相信是偶然而非神的安排。这也完美地回答了为什么只有6颗行星,而“不是20颗或100颗”。也回答了为什么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会是现在这样。它们必须如此间隔,才能刚好使5个多面体可以被放入这些间隔之中,就像是一个不可见的骨架或框架一样。瞧啊,严丝合缝!至少它们看上去或多或少是配套的。开普勒在土星的轨道内或者说是在它的天球内,内接了一个正方体;又在正方体中内切了另一个天球,即木星的天球。在木星天球内接正四面体,里面再内切火星天球。在火星和地球之间放入十二面体。地球和金星之间是二十面体。金星和水星之间是八面体。尤里卡!宇宙的奥秘被格拉茨新教学校的教师、年轻的开普勒解开了。

图2 局部图,显示火星、地球、金星和水星,太阳在中心

显示全部对话

我们虽然假定七十回本为施耐庵本,但究竟不知施耐庵是谁。据我的浅薄学问,元、明两朝没有可以考证施耐庵的材料。我可以断定的是:(一)施耐庵决不是宋、元两朝人。(二)他决不是明朝初年的人。因为这三个时代不会产出这七十回本的《水浒传》。(三)从文学进化的观点看起来,这部《水浒传》,这个施耐庵,应该产生在周宪王的杂剧与《金瓶梅》之间。——但是何以明朝的人都把施耐庵看做宋、元的人呢?(田汝成、李贽、金圣叹、周亮工等人都如此。)这个问题极有研究的价值。清初出了一部《后水浒传》,是接着百回本做下去的。(此书叙宋江服毒之后,剩下的三十几个水浒英雄,出来帮助宋军抵御金兵,但无成功;混江龙李俊同一班弟兄,渡海至暹罗国,创下李氏王朝。)这书是一个明末遗民雁宕山樵陈忱做的(据沈登瀛《南浔备志》;参看《荡寇记》前镜水湖边老渔的跋语),但他托名“古宋遗民”。我因此推想那七十回本《水浒传》的著者删去了原百回本招安以后的事,把“《忠义水浒传》”变成了“纯粹草泽英雄的《水浒传》”,一定有点深意,一定很触犯当时的忌讳,故不得不托名于别人。“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是一个假托的名字。明朝文人受祸的最多。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孙黄、王蒙,都不得好死。弘治、正德之间,李梦阳四次下狱;康海、王敬夫、唐寅都废黜终身。我们看了这些事,便可明白《水浒传》著者所以必须用假名的缘故了。明朝一代的文学要算《水浒传》的理想最激烈,故这书的著者自己隐讳也最深。书中说的故事又是宋代的故事,又和许多宋、元的小说戏曲有关系,故当时的人或疑施耐庵为宋人,或疑为元人,却不知道宋元时代决不能产生这样一部奇书。
我们即不能考出《水浒传》的著者究竟是谁,正不妨仍旧认“施耐庵”为七十回本《水浒传》的著者,——但我们须要记得,“施耐庵”是明朝中叶一个文学大家的假名!
总结上文的研究,我们可把南宋到明朝中叶的《水浒》材料作一个渊源表如下:

显示全部对话

最早的一部今日《西游记》的祖本,无疑的是《永乐大典》本。吴承恩的《西游记》给这“古本”以更伟大、更光荣的改造。后来明、清诸本,皆纷纷以吴氏此书为依归。或加删改,却总不能逃出其范围以外。故吴本的地位,在一切《西游记》小说中无疑的是最为重要——自然也无疑的是最为伟大。总结了上文,其诸本的来历,可列一表如下:

显示全部对话

《西游记》的演化(郑振铎)

现在且先将朱本和杨本的“回目”对照的列表于下:
这一个目录已足够表现朱本和杨本是什么性质的东西。朱本虽未写明刻于何时,但观其版式确为隆、万间之物。——其出现也许还在世德堂本《西游记》之前。杨本亦未详知其刊刻年月。但杨致和若为余象斗的同辈,则其书也当为万历二十年左右之物。我意,朱、杨二本,当皆出于吴氏《西游记》。而朱本的出现,则似在杨本之前。何以言之?
朱鼎臣之删节吴氏书为《西游释厄传》,当无可疑。其书章次凌杂,到处显出朱氏之草草斧削的痕迹。朱本第一卷到第三卷,叙述孙悟空出身始末者,离吴氏书的本来面目,尚不甚远,亦多录吴氏书中的许多诗词。其第四卷,凡八则,皆写陈光蕊事,则为吴氏书所未有,而由朱氏自行加入者。其所本,当为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盖二者之间,同点极多。因此卷为朱氏所自写,遂通体无一诗词,与前后文竟若二书,不同一格。其第五卷到第八卷,从“袁守诚妙算无私曲”到“唐三藏被妖捉获”,他的作风又开始与一到三卷相同。吴氏书的诗词也被保存了不少。

显示全部对话

赫利奥波利斯会战与巴比伦堡之围

在640年6月首周,一支约四千人的队伍由祖拜尔·本·阿瓦姆率领,从麦地那开拔,途经塔布克、亚喀巴和苏伊士,抵近赫利奥波利斯。似另有一支规模相当的军队与祖拜尔同时前来或随后而至。穆斯林在埃及的兵力或达一万两千人,严重威胁到巴比伦堡和赫利奥波利斯的罗马守军。不过,阿姆鲁和祖拜尔所部尚分处尼罗河两侧,罗马人仍具战略优势。他们似在利用该优势,狄奥多尔不仅重夺坦杜尼亚斯堡,而且将部队投至巴比伦堡附近的战场,似已阻断两支穆斯林军队会合的直接道路。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坦杜尼亚斯以北连通尼罗河与红海的图拉真运河附近,罗马人未能阻止阿姆鲁重渡尼罗河。更有甚者,当阿姆鲁去往赫利奥波利斯附近的祖拜尔营盘会师时,罗马人似无动于衷。

入侵埃及(639—642)(如图)

罗马人集结到的兵力究竟几何,史传无载,虽有说法称,狄奥多西与阿纳斯塔修斯统率罗马骑兵,而主力则由长矛手和弓步兵组成。不过,狄奥多尔及部将似乎想诱使穆斯林进行阵地决战,并认为阿姆鲁和祖拜尔倘若不能合兵,便不会如愿出战。由此判断,罗马人对一万两千名穆斯林定有兵力优势。但这仅为揣想,依据主要是,若力量不占优,罗马人不会愚蠢到听任阿姆鲁和祖拜尔会师,虽说在试图守御埃及的过程中,罗马人更多表现出愚蠢无能,而非精心谋战与后勤组织。
相较之下,兵力虽明显不足,阿姆鲁和祖拜尔却极想接战,欲对阵狄奥多尔所部。不过,穆斯林积极应战并非傲慢轻敌。他们派出哨探,十分清楚狄奥多尔在逼近己方营盘。穆斯林将领把原本不及对手的兵力又分作三路,再次彰显出自信和必胜决心。阿姆鲁带主力去正面迎战罗马军队,另一路则在夜幕掩护下西去坦杜尼亚斯,哈里耶率骑约五百东伏山中。后两路受命:罗马军队经往赫利奥波利斯时,潜匿不出,待开战攻敌两翼及后部。

显示全部对话

杰卢拉之战(637):布阵

哈希姆察看波斯军队的部署和防务后,识破米赫兰之计:只留给穆斯林代价高昂的正面进攻这一项选择。鉴于两军部署在杰卢拉的兵力可能旗鼓相当,各约一万两千人,哈希姆难以承受正面进攻。因此,他决定采取佯撤这种风险极大的战术,将波斯军队诱出阵地。该战术的风险在于,若佯撤之兵士气不够高,军纪不够强,兼之敌军反攻坚决,配合密切,以至无法抵挡,则伪遁或瞬成真逃。穆斯林已获胜无数,一路杀到杰卢拉战场,显然,哈希姆完全有理由信赖士卒的军纪和英勇,大可用此战术。没有证据表明,米赫兰的反攻不够坚决,但可以认为,因有壕堑和铁蒺藜阻挡,波斯军队须搭桥过障,延误了时间,或许未能对“撤逃的”穆斯林发起配合充分的攻击。
战斗伊始,穆斯林进攻杰卢拉的防御工事,却在波斯弓手和投石机的石雹箭雨下撤回。米赫兰据此认为计划在起效,穆斯林军队行将溃散,便迅速发起计划中的反攻。这位波斯统帅有所不知,对手同样因己方计划顺利实施而得意。穆斯林退而不乱,却瞒过波斯人,使之以为敌方在溃败。波斯军队被引出防御工事,两军在杰卢拉城前平原展开步兵交锋。哈希姆所部继续后撤,波斯军队与回城退路之间出现缺口。哈希姆遂发起回击。他早已在队伍之后备下一支由卡卡率领的骁骑,此刻派其绕过波斯军队右侧,攻取防守薄弱的桥梁。穆斯林切断唯一后路的消息在前线传开。哈希姆下令对波斯军队发起全面进攻,卡卡则抄袭敌后。波斯军队为地形和己方防御工事所困,遭敌前后夹击,于是瓦解。虽有许多士兵逃回杰卢拉城,但米赫兰战败,胡拉扎德阵亡,该城已丧失威胁力。杰卢拉之战的确切日期难以据史籍判定,有些史籍认为战斗发生在围城七月之后,有些则称637年4月先有一场战斗,后围城七个月。

且不论事件孰先孰后,及至637年岁杪,杰卢拉已落入哈希姆之手。他派卡卡踵袭米赫兰溃兵。在东面约十五英里处的哈奈根城,卡卡追上败敌。派自胡勒万的援军或许同米赫兰会合,但他们仍兵力不敷,难免再次落败,哈奈根失守。据载,卡卡力斩米赫兰。这名较有才能的波斯将领既除,自是战场少去一重阻碍。此时,卡卡离伊嗣俟三世位于胡勒万的大本营已不足一百英里,在638年1月底前将兵临城下。不料,伊嗣俟三世获悉米赫兰兵败哈奈根后,继续东撤,进入帝国的伊朗高原腹地,到达今德黑兰以南约一百英里处的库姆。他试图逃脱穆斯林的追击,同时召集足够兵力,以收复失地,遂从泰西封败走胡勒万,后又遁至库姆,余生将在如此东躲西逃中度过。

杰卢拉之战(637):卡卡侧攻

显示全部对话

库萨既夺,赛义德所部与波斯都城之间再无障碍。不过,祖赫拉进兵虽速,但泰西封防守严密,无法轻取,甚至难以包围。泰西封并非孤城,而是都市区,包括底格里斯河岸边的几座城邑:泰西封之外,还有塞琉西亚、维赫—阿尔达希尔、沃洛加索塞塔等。实际上,在阿拉伯语中,泰西封从古至今始终被称作“阿尔—马达因”,义为“诸城”。穆斯林自底格里斯河西岸而来,将首先兵抵沃洛加索塞塔、塞琉西亚和维赫—阿尔达希尔三座子城。三城之中,维赫—阿尔达希尔距泰西封最近,伊嗣俟三世及部将似乎视其为防御重点,命人挖掘沟壑,布置投石机和弩炮。这些武器令穆斯林无法靠近城墙,但他们雇佣波斯人为其制造攻城装备,很快即补足差距。
637年3月,围城近两月后,波斯守军铤而走险,出城延敌,欲打破围困。据称,在随后交兵中,祖赫拉力斩波斯统帅,后被箭矢射杀。在维赫—阿尔达希尔围城战中,有一则故事最不同寻常:波斯人利用一头经专训的雄狮,以惊扰穆斯林步骑。最后,哈希姆拦住横冲直撞的猛兽,一剑斩之。人们不禁会说,此为典型讹传。要么是有一名波斯将领名唤“雄狮”(如希腊人名“利奥”),要么就是该将素有作战勇猛如狮之名。

泰西封平面图(如图)

波斯军队出师不利,遂请求停战,承认至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征服之地尽归穆斯林。赛义德回复称,只有伊嗣俟三世接受伊斯兰教并纳人丁税,方有和平可言。翌日晨,穆斯林发现,维赫—阿尔达希尔被弃,守军已悄渡底格里斯河,撤往泰西封,并摧毁众多桥梁,带走所有船只。
波斯军队虽采取这些措施,且河水似已泛涨,仍无法阻止穆斯林渡河的脚步。赛义德向当地人探询,找到涉渡点。约六百士卒自告奋勇,组成分遣队,由阿西姆率领,强渡过河。队伍遭波斯骑兵阻击,将其打退,在东岸立足,坚持战斗到赛义德派来援兵。见穆斯林军队已安渡底格里斯河,由米赫兰和鲁斯塔姆胞弟胡拉扎德统领的泰西封萨珊部队认定,任何守城努力均属徒劳,遂鼓动伊嗣俟三世携军队和金银委城而走。于是,赛义德及阿拉伯穆斯林军队未经大战,仅遇小股抵抗,便夺下古代世界一座最大城池,并获得城中大量战利品。

显示全部对话

哈尔基斯失守,叙利亚北部暴露于穆斯林兵锋之下。哈立德与阿布·乌拜达挥师东北,进击贝罗埃亚(今阿勒颇)。守城者是一支罗马劲旅,兵力约四千,由约阿希姆统领。此间城峻墙高,近城处有一座周以壕堑的堡垒。或许约阿希姆与梅纳斯想法相似,因孤立无援,遂决定迎击穆斯林寇敌。不料,虽军力较强,约阿希姆却很快发现,自己并非对手,误中敌计,被迫退入城中。初战失利未顿挫守军士气,此后三月,他们多番出击,试图打破穆斯林封锁,而日益明显的是,继续抵抗徒劳无功。637年10月,贝罗埃亚城接受投降要求。据信,约阿希姆本人改信伊斯兰,且四千部卒也随他皈依,这使得此说有些令人生疑。阿布·乌拜达派马利克·本·阿什塔尔率分遣队进军西北,往攻阿扎兹。似乎该城仅稍作反抗即降敌。这看似只是又下一城,实则此举有战略目的:穆斯林将兵锋西指,攻取罗马东都安条克,而阿扎兹对穆斯林右翼构成保护。

罗马属叙利亚失陷(636—637)

穆斯林军队自贝罗埃亚开拔,抵达奥龙特斯河岸边。该河与阿米克湖和锡尔派厄斯山一起,为安条克提供了强大的天然防线。安条克守军似乎人数众多,选择在横跨奥龙特斯河的一座大铁桥上阻击穆斯林。随后发生铁桥之战,憾无记载。一如许多其他河上或河边战斗,依照穆斯林的主导作战计划,大概要将罗马人自河畔引开,绕至侧翼击之,以夺取铁桥。不过,因史籍只字未提,此战难有结论。唯一能肯定的是,战后罗马人撤回安条克,而被穆斯林围困后,该城迅速于637年10月30日投降,守军余部获准,北归安纳托利亚。
第三大城市的沦陷致罗马帝国再度被一分为二。一如613年沙欣与沙赫巴勒兹败希拉克略于安条克,后乘势进兵,而今,安纳托利亚的罗马残卒以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各处孤军彼此间被完全断绝陆路联系。阿布·乌拜达兵分数路,往攻仍在顽抗的守军,以巩固对叙利亚北部的控制。他本人自安条克南进,连夺海岸数城,包括老底嘉、吉巴拉和安塔拉多斯,而所遇抵抗不多。阿布·乌拜达一路向南,或打到的黎波里(今黎巴嫩北部)。征服这些港城的重要意义堪比攻克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罗马人仍掌控海洋,只要罗马海军可登陆进击,穆斯林的征服成果便不会完全稳固。

显示全部对话

636年11月19日,第四天
第三天的战斗持续到凌晨,天色破晓乃止。按理说,第四天将无战事。似乎鲁斯塔姆及军队自然持此想法。而赛义德与声望日显的战场指挥卡卡却将之视为破敌良机。卡卡晓谕士卒,波斯人日夜作战,现已疲顿,若休战后掩其不备,穆斯林必胜。于是,阿西姆的左中战队攻袭贾利努斯的右中战队,随后穆斯林余部全线发起总攻。萨珊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在穆斯林骑兵的侧翼攻击下,贾利努斯与霍尔穆赞所部不久即被阿西姆和舒拉比尔所部杀得节节败退。霍尔穆赞稳住波斯右翼。由于祖赫拉与阿卜杜拉跟不上阿西姆的进兵速度,霍尔穆赞反击成功,阿西姆两翼失去保护,所部被迫后退。
而正当此时,波斯士兵开始听到消息:已发生一件成败攸关的大事。卡卡趁先前阿西姆战胜贾利努斯之机,引一队穆巴里津,突破波斯右中战队,将鲁斯塔姆斩杀。主帅的死讯在波斯军队中传开。再者,波斯人已苦战三日,昨夜几乎目不交睫,此刻神疲力倦,军心遂开始浮动。鲁斯塔姆既亡,彼军士气低落,赛义德命疲敝之师发起最后的总攻,以趁机破敌。在穆斯林新一轮的猛攻之下,波斯防线终被击垮,继而溃散。
鲁斯塔姆死后,波斯军队由贾利努斯指挥。他虽无力挽回败局,似乎却让余部溃而不散,有序横渡阿提克河及幼发拉底河,回撤泰西封。然而,一如耶尔穆克之战后的穆斯林,赛义德对败敌穷追猛打。贾利努斯在阿提克河及幼发拉底河建起桥头防守阵地,使大批残兵安全通过,但波斯军队甫一暴露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冲积平原,即遭赛义德骑兵残忍追杀。与瓦汉所部的命运极其相似,鲁斯塔姆带出泰西封的人马尽皆覆没。
据称,希拉克略与伊嗣俟三世拟于635年协同作战,甚至或曾联姻以巩固协定。不过,即使确曾联姻或有此打算,希拉克略许配伊嗣俟三世的女子姓甚名谁,她与罗马皇帝有何瓜葛,皆无从确知。再者,除试图各自取胜外,罗马皇帝与波斯王希望如何联手亦难确知。罗马属叙利亚和波斯属美索不达米亚这两处战场彼此完全独立,只是罗马军队或曾参加菲拉兹之战,还有634年岁初哈立德进兵大马士革时以及哈希姆增援卡迪西亚时曾跨越两个战场。罗马与波斯若曾联合,必有同时行动和重大胜利,实则两者俱无。罗马与波斯的各自反攻相隔数月,瓦汉和鲁斯塔姆均未能击败穆斯林对手。

卡迪西亚之战(636):第四天,波斯军队溃败

当然,有关联手之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瓦汉和鲁斯塔姆非但未尝决胜,反遭惨败,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防线因之尽毁。至次年底,罗马人被迫退回托罗斯山以北,欲建立能保全安纳托利亚诸行省的防线,而波斯军队在卡迪西亚会战后,又屡尝败绩,一再退却,不单美索不达米亚沦丧敌手,且在随后二十年,萨珊帝国几近覆亡。

显示全部对话
显示更早内容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